严珍等与黄春保民间借贷纠纷上诉案
【案情简介】
2012年4月20日,严珍、姚德文以急需资金周转为由,向黄春保借款135万元。当时严珍自称孔成丽,并出具孔成丽的身份证、房产证,以孔成丽的名义借款,并分别出具了借条和收条,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三个月,即自2012年4月20日至2012年7月19日,借款利率为月息3%,逾期未还的,须承担借款本金20%的违约金。同时,严珍、姚德文同意以江岸区球场街解放南路231号和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538号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武昌校区院内综合楼第5层2号作为还款保证,若不按期偿还借款本息,严珍、姚德文同意将上述房产作价出售给黄春保。2012年4月21日,黄春保通过其会计刘某的银行账户向严珍、姚德文转账115万元,并支付现金20万元。借款逾期后,严珍、姚德文未按约定偿还借款本息,2013年2月3日,黄春保与姚德文签订一份住房买卖协议,以严珍、姚德文无法偿还借款为由,约定将姚德文坐落于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街雄楚大道538号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武昌校区院内综合楼第5层2号房屋作价60万元抵偿黄春保的借款,并配合黄春保办理过户、办证等手续。协议签订后,严珍、姚德文将房屋钥匙、门禁卡等交付给黄春保,但未配合黄春保办理过户手续。此后,严珍、姚德文对下欠的借款本金75万元及利息也未偿还,以致成讼。另认定,黄春保在催要借款时得知严珍的真实姓名,遂要求严珍于2013年2月3日出具文字说明其冒用“孔成丽”的名义向黄春保借款的事实。
【裁判结果】
本案系民间借贷纠纷,黄春保与严珍、姚德文签订的借款合同、严珍、姚德文出具的说明、借条、收条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合法有效的,双方均应按合同约定全面履行义务。合同签订后,黄春保通过案外人刘某的银行账户向严珍、姚德文汇款115万元,并通过刘某向严珍支付现金20万元,上述借款本金135万元的事实,有双方的借款合同,严珍、姚德文出具的书面说明、借条、收条、银行汇款凭证、证人刘某的证言予以佐证,严珍、姚德文庭审中亦对黄保春的银行汇款予以认可,至于严珍、姚德文辩称其未收到现金20万元的事实,其未提交充分的证据证实,根据证据高度盖然性原则,一审法院依法认定,严珍、姚德文的借款本金是135万元。关于严珍、姚德文辩称双方未约定借款利息,因双方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借款月息为3%,且严珍、姚德文未提交笔迹鉴定申请,而黄春保是专业从事投资咨询贷款业务的,其与严珍、姚德文非亲非故,出借135万元借款不约定利息,不符合常理,但双方约定的借款利率明显高出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超出年利率24%的部分不予支持。对严珍、姚德文辩称的借款合同关于抵押的约定违反了关于抵押流质的禁止性规定,应无效。
【典型意义】
借款合同关于抵押的约定违反了关于抵押流质的禁止性规定,应无效,在借款合同中,双方约定将房产作价出售给黄春保。该条款视为借款合同的抵押条款,上述约定违反了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该条款无效,但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且因本案中涉案房产并未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并未设立。